险企聚焦朋友圈 网购保险需理性选择
面临着“宝宝”们的各种压力,各家银行纷纷推出“类宝宝”产品,由被动应战变为主动出击。近日,各险企赶时髦聚焦朋友圈,玩法不同各有千秋,利用微信平台推广保险理财产品。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让传统金融机构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此前,而今,这股势头转角来到了保险行业。相比银行的被动应战,保险业主动“触网”使得保险互联网的规模日渐扩大,网络或正在改写保险业原有的销售渠道。
险企赶时髦聚焦朋友圈 玩法不同各有千秋
过去的一年有很多保险产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赏月险、鞭炮险、爱情险等至今让我们记忆犹新。不过比起各种噱头的互联网保险理财产品,时下,最热的互联网保险战场要数微信。
据中国经济网媒体了解,目前,包括阳光、平安、泰康等在内的保险公司均将社交性、娱乐性与传播性作为保险产品营销的主要方式,掀起一场朋友圈里的保险保卫战。
如阳光保险旗下首款互联网金融产品—“摇钱术”,通过朋友圈销售,其预期收益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该产品本身固定为4.6%的年化收益率,另一部分则采取随机“摇取”的方式获得。平安在朋友圈里推出“千万红包大派送”的活动。只要在活动页面点取“领红包”就会随机出现一款赠送给消费者的保险产品。最先在朋友圈发起“求关爱”互助保险的泰康人寿也不断开始尝试新花样,推出“飞常保”。
虽然打着互联网保险的旗号,但产品内容依然是原有内容,对接的无外乎是万能险、意外险、航空险等,只是玩法变了,通过摇、领、送、求等方式增加了娱乐性。
网购保险理性选择 建议:抵制诱惑不跟风
虽然网销保险理财产品实质上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其体现形式大多发生了改变,业内人士建议投资者应该在清楚地了解本质后再进行投资的选择。
有专家表示,保险产品功能的最终定位应该在保障上,那些创新的个性化保险产品,以及强调“高收益”的保险理财产品,有拼“噱头”的嫌疑,建议投资者在购买时还应从自身需求出发,避免盲目追风购买。
中国经济网媒体建议投资者在网上购买保险时,应加强对风险的把控,切勿盲目追高,选择正规的金融机构,不可轻信高收益的诱惑而上当受骗。
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可以知道,网销保险产品还隐藏着另一层次的风险,即对于理赔范围的界定,因为对此类保险的保障范围有时候很难进行明确的划分。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