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适合谁

很多人都选择了银行理财,可是实际上银行理财不是适合任何人,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银行理财适合谁?
低风险承受能力、预期收益率高于定期存款、有一定风险识别能力的投资者。
银行理财收益率一般略高于定期存款,在低风险级别的理财产品上,目前还没有哪家银行发生过到期后没有按预期承诺支付收益的事件发生。但前提是在正规的银行理财产品中,因此,投资者仍然需要具备相对应的风险识别能力。
银行理财有哪些风险
预期收益≠实际收益
为了吸引客户眼球,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会刻意夸大收益,而事实上,这个收益率只是根据目前的情况预测出的收益,并不是实际收益,不少工作人员在给客户讲解时会口头保证预期收益。
一般情况下,结构性理财产品达不到最高预期收益的情况较多,有的甚至已支付保费都亏损。而非结构性的理财产品则出现情况较少。在购买一款理财产品时,不要把预期收益率当成是实际收益率。
募集期长,导致收益缩水
理财产品在发售时都会有募集期,时间从两三天到半个月不等。在募集期,投资人的资金是没有收益的,或者按照活期利率计息。
所以募集期越长,实际收益率就会越低。不少投资人在产品募集的第一天就购买了,这就会导致收益被摊薄。
因此我们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应提前计算好募集期限,不要盲目被表面上的收益率吸引。
银行理财产品也有风险。一般人提到银行理财产品,都会简单的认为是保本、低风险的。但在资管新规出来后,禁止承诺保本保息,所以银行的理财产品也有风险。许多人盲目追求高收益,而忽略产品背后隐藏的风险,盲目追求数字上的高收益。但是作为投资者一定要明白,银行理财产品不是存款,是理财就有风险,需谨慎谨慎再谨慎。
被忽悠买了其他产品
不少人尤其是老年人都有这种经历,本来是去买理财,赚取固定收益的,但被理财顾问一忽悠,莫名其妙地买成了保险。
保险产品没有存取和利息概念,能否获得保险金是不确定的,保险金只有在保障期满或保险事故发生时才能拿到,如提前退保还要承担一定的损失
而由于保险实质上就不是银行理财产品,银行是肯定不会认账的。
小贴士:银行里面卖的保险,基本上都是理财型保险,保障功能极其微弱,就算是作为保险来买也不是特别划算。所以,投资者购买时一定要仔细研读产品说明书以及认购合同。
模糊自发与代销
银行自己设计和推出的产品,由于其风控能力强、管理正规,一般具有保障性。但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并不都是自己发行的,银行也有业绩需求,除了自营还有代销,这一点大小银行都一样。
很多银行理财顾问在推销理财产品时,总是不停地跟你宣传这款产品的收益率多么多么高,强调银行的信誉背书。但是他往往不会主动告诉你产品是银行自营还是代销的,避开了风险因素。

对于代销产品,银行只拿业绩提成,对产品盈亏多不负责任。因此,很多“飞单”案件都来自银行代销的理财产品。
小贴士:凡是银行理财产品,必有一个防伪编码,放在产品的说明书、或者是合同里。格式都是统一的:14位编码,大写的C开头,后面跟着13个数字。只要在中国理财网搜索就会查询到对应的产品,如果合同里没有这个编码,或者查不到,肯定就不是银行理财。
混淆产品投向
根据产品投资方向,可分成货币市场类产品(投资于同业拆借、短期证券市场、债券衍生市场)、资本市场类产品(投资于股票、债券、基金)、产业投资类产品(投资于信贷资产类、股权投资类)。
其风险排序基本与其投资的标的市场风险排序相近,单款产品的风险与投资的具体标的风险相关。其中比较常见发行的细类产品有QDII(代客投资境外股票、债券)、银信合作产品(银行与信托合作)。
理财产品类型和结构的不同意味着产品的风险性不同,有些理财顾问不会跟你讲清楚是投向债券、基金、信托、还是保险等,如果投向债券的话,是投向了国债、金融债、公司债还是企业债等。
市场利率大幅下降,股市跌宕起伏,2015年以来很多金融领域都陷入资产配置荒,银行也不例外。一些城商行运营及管理能力不佳,理财利润逐渐受到挤压,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获取高收益呢?那就是将理财资金投向高风险领域。
银行理财资金大部分都投向了债券市场,一些银行会将资产委托给其他金融机构打理,如券商、信托、基金公司等,而这些机构的投资策略会更加激进,委外资金加杠杆的现象非常严重。一旦出现像熔断或者流动性问题,风险自然还是会传递到投资者。
以上是小编为您介绍关于银行理财适合谁的问题,更多的保险知识请关注。
新品测评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