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的与农村经济的发展
(1)农村养老的思想基础发生了变化。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带来了农村家庭的一系列变化。人们的传统观念和“天伦之乐”的思想日趋淡化,尤其是青年农民思想变化更为明显,家庭养老的文化基础出现松动。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给自足的经济条件不复存在,年龄与经验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不如从前,多样化的社会分工使等级式父子关系出现松动。这些进一步削弱了农村老人在家庭中的权威。
(2)家庭规模的小型化使农村家庭养老的照料缺乏。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中国农村家庭结构的小型化趋势Et益明显。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口的生育水平开始下降,农村家庭规模从1973年开始逐步缩小,到2002年,29年间乡村家庭减少0.95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户常住人口,从2000年的4.2降为2002年的4.13,并进一步降为2003年的4.1,大于同期城镇家庭的缩小幅度。
(3)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我国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为6.96%,2001年为7.1%,2002年为7.3%,呈逐年上升趋势,居民平均预期寿命已经居发展中国家前列,而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进入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人口金字塔“底部老龄化”效应已经显现。可以预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将十分庞大。
同时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农村将会形成“4-2-1”家庭结构,到那时农村家庭养老将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要。
(4)农村非农化及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农村家庭养老受到影响。20世纪80年代开始形成的“民工潮”使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目前在城市打工的农民有1亿多人。人口流动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文明水平和进步程度;另一方面,这些“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的人员常年在外务工经商,造成农村老年人身边子女数量下降,使主要依靠子女养老的老年人养老保障失去照料提供者。
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在市场经济与计生政策的冲击下,明显使农民有了不适应之感。从一组实证数据来看,在某农村只有44.37%的农民对“养儿防老”给以肯定回答,而有55.63%的农民则对此持否定或怀疑态度,而且新一代农民较老一代农民所抱怀疑程度明显加强。如果说低收入户对这一模式还抱有不少希望的话,那么随着家庭收入的提高,抱有这一希望的农民的比例明显呈下降的趋势。
当然,这一模式也与一个村的村风相关。但有趣的是:持否定态度最高的村子,同时也是加入意外保险比例最高的村子。一个村有如此多的农民加人意外保险,绝对不是因为偶然的意外保险推销因素,他们之所以选择意外保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保障模式受到严.
中国农村人身意外保险市场的现状及困境重挑战。农民养老观念的变化,为农村商业养老意外保险的发展提供了需求空间。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