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改变养老金困境
群众切身感受到延迟退休的好处、养老金入市的回报,改革的“动能”才能化为发展的“势能”,让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日前,在第三届中国养老服务业发展论坛上,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有关负责人透露,2013年底全国老人数量达到了20243万,占总人口的14.9%,预计2023年将达到3亿,2033年超过4亿。
明天,谁来为我们养老?是否会老无所依?未富先老,是中国人面临的挑战,也总能触动公众的神经。近期公布的2014年全国社保基金预算情况,就引发各方关注。有媒体据此自行计算,声称今年养老保险可能收不抵支,当期“亏空”将达1500多亿元。尽管这种分析是将财政补贴剔除之后得出的哗众取宠的结论,但必须承认,全民养老的压力客观存在。作为养老保险的三大组成部分,单位缴费主要用于现收现付,经济增速的回落让“现收”逐步缩紧,人均寿命的提高让“现付”不断扩张;个人缴费账户则由于历史因素,短期内难以做实;至于财政补贴,已经占到了养老保险总额的14%,加之养老金的“十连升”,再进一步增长的空间较为有限。
一边是支出的巨大责任不可推卸,一边是收益的渠道来源难以拓展,养老改革应如何推进,才能实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系统地看,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一“减”一“加”是治本之策。减的是支付压力,包括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坚持精算平衡原则,特别是“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加的是收入来源,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彩票等专项收益,以及“加强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和监督,推进基金市场化、多元化投资运营”,也就是俗称的“养老金入市”。
然而,一提“延退”“入市”,似乎便成了敏感词—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还不让早点歇歇吗?老人不腾位子,年轻人该怎么进步?再有,保命钱怎么能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