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非医保可以实现就诊一码通

昨天,顺义区农民孙先生在顺义区医院挂号时,挂号室的工作人员将一个条形码贴在了他病历本的首页上,这个条形码就是本市今年要在全市所有三级医院发放的医联码。目前这种条形码已经在45家医院发放了40余万张。有了这个条形码,非医保患者将来就不必再每到一家医院看病都要办一张就诊卡了,可以实现就诊一码通。
医联码已发40万张
目前,患者到各医院看病还需要办理不同的就诊卡,有的患者攒了多张不同医院的就诊卡,给看病就医带来很大不便。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向全市参加医保人员发放了社保卡,未来这张卡将成为医保患者的就诊一卡通。而在北京,还有大量外地病人、新农合病人,他们约占本市三级大医院就诊量的40%。以北京市三级医院一年门急诊量4000万人次计算,非北京市医保患者在京就诊量每年在1600万人次左右。
如何让这些患者看病也实现一卡通?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晖介绍,通过启用医联码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比如,病人在宣武医院看病填写个人信息获得一个条形码后,凭着这个条形码再到北大医院看病,再就诊时不用再填写个人信息,只需扫一下这个条形码即可。未来,随着医联码的推广和使用,将逐步取代就诊卡。
医联码已经发放了40余万张,但目前还处于基础工作阶段,先期只能将患者的信息收集到市级平台,待各医院信息系统改造完成后,才能实现各医院之间患者信息的互通,真正实现一码通。
年底覆盖60余家医院
目前,本市已在45家三级医院就诊的非医保患者中开始发放医联码,今年年底前全市50家三级医院及11家远郊区县区域医疗中心都将发放,采集到的门急诊就诊信息将上传到市卫生局的信息平台。
医联码采集的信息包括45项门诊信息和住院病历首页信息。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基础性疾病、曾经在北京地区的哪家医院接受过哪些治疗、吃过哪些药物等基本信息,都纳入其中。
非医保病人由于没有统一的身份识别,政府部门无法在全市医院门急诊全面、完整、准确地采集所有患者的基本信息和疾病症状信息。项目建成后,不仅可更好地方便患者就医,政府还可以通过医联码很好地了解医疗需求和疾病谱的变化,更加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
社区信息系统年内全市启用
记者昨天还了解到,今年年底前,新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将在全市32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用。该系统将以健康档案为核心,覆盖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管理机构,为社区卫生服务提供信息化支持。
目前已有10个区县的9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用上了这套信息系统。王晖介绍。这套系统可以帮助医生在社区实际诊疗流程中采集和应用居民健康档案,实现健康档案的跨机构共享及社区到医院的预约转诊。随着大医院电子病历的建设,最终这套社区信息系统将与大医院的电子病历实现共享。届时,患者就能拥有一个完整的生命全周期的电子健康档案。
新品测评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_副本.jpg)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