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2
814
18日上午,67岁的周大爷在看了晨报报道的《15万的理财产品怎么变成了保险》之后,拨通了晨报热线。周大爷说,自己也有和报道中的汪先生类似的遭遇。
“他当时跟我说随时都可以取钱,我才买的。”周大爷回忆说,2010年1月,自己去沙坪坝区天星桥某银行存钱。在排队等候的过程中,一名身穿银行工作服,佩戴工作牌的工作人员主动与周大爷交谈。
工作人员向周大爷推荐了一款理财产品:每年只存一万,连续存款三年,就可以获得可观的利息和分红,收益比银行存款好很多。周大爷考虑了一会儿,就在这位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办理了这种理财产品。
直到去年,周大爷想要取钱时,才发现自己购买的理财产品其实是一份保险,而且保险期为10年。“如果现在取的话,要被扣4000多元的违约金。”
“他们最开始态度比较强硬,说我退保后已支付保费都拿不回来。”周大爷说,后来他看了相关新闻,发现这份合同上的受益人是自己儿子的名字,而儿子因为当时在外地,并没有在这份合同上签字,而是由他代签的。“如果受益人没有签字的话,就是无效合同。”周大爷提出这个问题后,保险公司表示愿意将3万元已支付保费退还。
但周大爷不接受保险公司的处理方法。“他们至少要把这几年的利息还给我。”周大爷坚持不肯让步。经过多次协商,昨天下午,保险公司终于再次让步,退还了周大爷三万元已支付保费和部分利息。周大爷对这个处理结果,表示基本满意。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