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红险最不保险?
分红险其实最不保险
夫妻车祸身亡,分红险交过3万元,身故赔偿金只有3.1万元。
金融证券业最近似乎惊雷不断:10家券商将在年底破产的黑色预测言犹在耳,保险学者日前对中国官方公布的人均保费支出,即保险密度存在43%泡沫的报告又让保险业惊出一身冷汗。
国内保险密度43%是泡沫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教授在10月13日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按照官方目前的统计方式,由每年人身保险全年保费收入除以每年年底之全国人口数而得出的保险密度存在43%的泡沫。
“保险密度是衡量国民保险质量和程度的重要指标,这么大的偏差将严重误导政府部门制定保险业相关的政策措施。”郝演苏对此表现忧虑。
他在研究了2003年官方公布的保险业统计数字后发现,2003年我国人身保险保费收入3011亿元,而其中分红保险占人身保险费收入的55.48%。另外2003年还有约94亿元的万能寿险和投资连结保险产品的保费收入。
“人均保险密度应该真实地反映老百姓受商业保险保障的情况。而投资储蓄型保险保障功能极低,应该从计算数字中剔除。”按照他的计算方式,中国保监会公布的2003年中国人身保险对应的保险密度约为224元,而剔出投资、储蓄等非风险型保费收入后真实的人身保险密度约为127.68元,这之间有43%左右的“泡沫”嫌疑。
分红险保障功能几乎等于零
不久前,一对夫妻不幸同时遭遇车祸身亡,留下一未成年的女儿。亲戚帮忙向保险公司申请赔付金时,却失望地发现该夫妻生前买的是一种分红储蓄保险,交过3万元,身故赔付金只有3.1万元。
在国内,成千上万的人钟情于这样的储蓄型保险,分红保险几乎支起人寿保险业务的半壁江山。很多对保险还很懵懂的消费者,在业务员“既储蓄又有分红还能保险”的推销下购买了大量这样的保险,而其实,大多数分红储蓄型保险提供的保险保障非常之低。
郝教授指出,像这种保障功能几乎为零的保险其实在国外根本不能计入保费收入,而是叫做托管资金。像中国人寿等海外上市的保险公司其向海外提交的保费收入数字是和国内完全不同的。
正是分红保险热销带来的令人咋舌的业绩,让很多保险公司亢奋不已,更加卖力地去开发同类产品,甚至忽视了真正起到保险保障功能的寿险、健康险等传统型产品。
中国人寿:统计方式导致数据差异
中国人寿股份有限公司新闻发言人兰亚东表示,任何公司提交财务报告必须遵从当地的会计准则。在国内,所有的保费都计入收入。而根据中国人寿上市所在地纽约和香港的会计准则,保险公司的风险型保费,即纯粹的保障型保险费才能计入保费收入;养老金等储蓄、投资型保险费则另外按托管资金计账。
他认为统计方式不同导致保险数据发生很大差异,不利于这一行业的横向和纵向比较,甚至会导致研究结果出现偏差,影响到政府机构对行业发展的监管和政策制定。因此,应该呼吁保险业统一和规范保险数据的统计方式。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