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2
617
1953—1954年美国学者莫迪利亚尼和布伦伯格两人合作,完成了《效用分析与消费函数:对典型资料的解释》和《效用分折和消费函数:统一解释的一个尝试》两篇论文,其中一篇论述个人行为,另一篇论述储蓄问题。前一篇发表于1954年,后一篇由于布伦伯格过早去世,未能完成修改工作,直到1980年才发表在莫迪利亚尼的论文全集里。这两篇论文,奠定了后来成为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的基础。
生命周期假说的理论出发点是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
按照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是具有理性的经济人,能以合理的方式使用自己的收入进行消费,并实现效用最大化。生命周期假说认为,理性的消费者将根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来使用其一生的收入。即消费受终生所得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当收入较高的时候,储蓄较多;当收入较低的时候,则会有“负储蓄”。
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假说与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有相似之处,但也有重要区别:持久收入假说认为消费与储蓄决策是无时间限制的,而生命周期假说则将一个成年人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即工作期和退休期。在工作期,消费者有储蓄,财富开始成长、累积直到其最高峰;在退休期,财富开始下降乃至于零。即一个人的财富累积的分布是呈驼峰形状的。若消费者在退休期没有收入,则在退休期的消费将依赖于工作期的储蓄。因此,消费不是取决于现期的收入,而是取决于个人一生的收入,人们是根据其预期寿命来安排收入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比例的。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