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机构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关注

阿莱(Allais,1947)、萨缪尔森(Samuelson,1958)和戴蒙德(Dia·mond,1965)等发展起来的世代交叠模型为研究现收现付制的社会保障计划提供了一个适当的理论基础。莫迪利亚尼和布伦伯格共同创立的生命周期假说为从新古典经济学角度研究养老保险问题奠定了基础。费尔德斯坦(Feldstain,1974)发现了现收现付制对私人储蓄有挤出效应。从微观层面来说,国外运用模型对不同条件下养老保险资金收支的均衡问题及相关变量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涉及的专题有:①现收现付制与完全积累制的比较;②政府的角色与责任;③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④不同改革模式的比较。
国际机构对养老保险制度十分关注。世界银行在1994年和1998年先后发表了两个相关的政策研究报告:《防止老年危机》和《老年保障:中国养老金体制改革》,提出了建立三支柱的养老保险制度的设想,认为三支柱的养老保险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人口老龄化的冲击,并且其积累的养老保险基金能够用于投资,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增长。近年来世界银行将原来的“三支柱”模型发展为“五支柱”模型。即在原来三支柱的基础增加了两个支柱:其一为零支柱,即非缴费养老金;其二为第四支柱,即非经济支柱,为家庭成员之间或代际之问对老年人在经济或非经济方面的援助。国际劳工组织对社会保障问题相当关注。2001年,国际劳工组织组织召开的第89届国际劳工大会的工作报告指出,人口老龄化既影响积累式养老保险制度也影响现收现付式养老保险制度,但首先应通过提高就业率来解决。
值得指出的是,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普雷斯科特(Prescott,2003)运用“时问不一致性”原理对社会保障制度财政可持续性进行了新的阐释。他认为,现收现付制不利于激励劳动供给,不能解决财政支付能力问题;而积累制的强行性储蓄特征克服了“时间不一致性”难题,通过引入边际税率可以解决其财政支付能力问题。从“时间一致性”角度对社会保障制度重新审视是方法论上的创新,拓展了宏观经济学对社会保障的研究视野。
新品测评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_副本.jpg)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