蹒跚多年的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中央终于给出了比较明确的方向
蹒跚多年的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中央终于给出了比较明确的方向。
同一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回应,我国将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破除养老金企业和事业单位“双轨制”。
破除呼声
不同用工性质的人员采取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即养老金“双轨制”长期饱受争议,破除的呼声一直存在。
南京三乐电子信息集团的汪春耘就是其中的一位。连任两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她,从2006年起即开始在两会上提养老金“并轨”议案,已经连续6年了。
“从企业退休与从机关和事业单位退休,养老金的差距越来越大,今天这项比例已达1:3。养老金‘双轨制’这块妨碍社会公平的坚冰一定要打破,在改革中实现‘并轨’。”汪春耘说。
实际上,在今年的两会上汪不是唯一抨击养老金“双轨制”的人。同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宗庆后也明确指出,“养老金‘双轨制’所造成的社会不公以及对社会就业平衡和人才合理流动的严重影响正逐渐显现。”
这些年,企事业单位、公务员的退休养老金差距明显是不争的事实。
今年3月3日,《羊城晚报》就提到了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72岁的邹鸿照退休前是华南无线电厂的高级工程师,1999年退休后,有34年工龄的他与同在本厂退休的妻子养老金加在一起才1200元,为了生存,邹鸿照老人不得不四处打工,一直干到2010年。企业养老金“八连涨”后,邹鸿照的养老金也仅有2800多元,而广东省人事厅退休的公务员每月养老金8000多元。
而根据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教授的研究,目前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平均每月退休金为4000元-5000元,达到其退休前个人工资的80%,而企业退休人员退休金平均每月仅1400元,而这个差距还在呈扩大之势。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一直处于分割状态。一个改变着,一个停留原地,两者日益失衡。”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告诉记者。
在过去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在很长一段时间是统一的,都按照工龄长短和在职时的工资高低为主要计算标准。
直到1993年我国引入了养老保险制度,为了顾及1993年以前已退休(称“老人”)和已参加工作的职工(称“中人”)利益,当时明确表示改革要遵循“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补齐”的原则,不区分机关、事业和企业工作人员。但由于改革遇到了较大的阻力,因此到1995年,最终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金没能纳入社保体系。
如此一来,在企业职工中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形成企业、个人、国家三者分担的缴费模式。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仍保留着个人无需缴费、财政拨付退休金的旧模式。
以上海为例,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结构包括基本养老金和各项补贴福利。基本养老金是以退休前最后一个月的工资为基数,然后根据工龄乘以一个系数,如35年以上工龄的以90%计算,15-20年工龄的以70%计算。
另一方面,企业退休职工都属于“中人”,其养老金包括基本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按这个办法计算,目前大部分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替代率都只有30%。
换句话说,即便退休前,一个在企业工作和一个在机关工作的人收入完全一样,退休后收入也将相差3倍;何况大部分人退休前并没有达到公务员的收入水平。“现在国家公务员,包括事业单位员工,是不交五金的,养老保险是财政在支持的。而他退休之后,退休金还比企业更高。”宗庆后说。
“当前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待遇与企业职工养老金待遇的差异,当然不具有合理性。纵观世界,各国法定养老保险制度都是基于促进公平而非放大不公而设计的,不可能出现不同群体相差几倍的现象。”郑功成指出。
而在汪春耘看来,“双轨制”还威胁中国社会的稳定。“仅因为用工性质不同,结果贡献相同而收入悬殊,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者收入倒挂。其实质不是按劳分配,而是按部门分配,按等级分配。这只会加剧社会矛盾。”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