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P4P平台对抗流动性风险方法都有哪些
花果金融主要为北京及其周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业务。通过对花果金融总体业务数据的分析不难看出,北京及其周边中小企业P2P贷款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逾期率高,但损贷率可控。M3(逾期90天)以上的逾期率平均为5%~6%,峰值能达到10%,但从最终的损贷率来看,如果以逾期后1年作为统计口径,损贷率约1.5%;如果以逾期后两年作为统计口径,损贷率约1.2%。
对于不同的融资结构和通路,如担保借款、抵押借款、融资租赁及应收账款质押(保理业务),最终损贷率有一定区别,但偏离度不大。1P2P平台对抗流动性风险常用做法及存在的问题结合花果运行经验,笔者认为,运营时间在3年以下的P2P平台,面临的最大风险是高逾期率与刚性兑付并存所产生的流动性风险,而不是最终资产损失风险。如何妥善处置流动性风险是当前P2P平台解决所面临风险的关键所在,客观来讲,目前平台普遍采用的有6种方式。1.1静态准备金利用自有资本和营业利润构建一个静态的准备金池,这个池子的比例维持在交易规模的8%即可对抗流动性风险。使用资本和利润作为静态准备金在企业发展早期是可行的,但由于营业利润不可能达到8%,这种方式缺乏可持续性,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后期对资金池的补充就变成了一个大问题。
1.2动态准备金也就是俗称的项目保证金。但笔者认为,项目保证金方式构造的风险对抗基本属于摆设,对抵御流动性风险几乎无用,只是为了让投资者有个心理安慰而已。因为项目保证金是与项目隔离的,如按照当前业内公开的1%~3%标准收取,起不到任何保障作用,除非能收取到20%甚至30%以上,但是收取如此高比例的保证金势必会使借款成本增加,这要求P2P平台能够将综合借款成本降到14%以下才有实现的可能性。而目前能够做到这个水准的平台寥寥无几,只能寄期望于P2P平台大规模降息,才能让项目保证金成为有效的对抗流动性风险的方式。
1.3第三方担保利用第三方担保公司的资金池对冲流动性风险。这种方式有利有弊,有时候甚至弊大于利,因为绝大多数担保公司(包括规模非常大的担保公司)在P2P端的流动性对冲能力有限。担保公司在银行端也许可以承担比较强的流动性对冲,这是因为一旦担保公司在银行业务上发生代偿,银行一般会通过短期给予该担保公司大量的担保项目,使其增加即期保费收入,以补充流动性资金池,而这在P2P企业中几乎不可能。以北京为例,能够在P2P业务上抵抗住2000万元流动性风险(不是2000万元损失,是1年内的流动性)的担保公司只有少数几家。所以,如果平台需要对抗更大的流动性风险,就需引入更多担保公司。但问题是,每个担保公司一定会带着自己的项目进入P2P平台,而在这些项目中,有极大的可能发生担保公司利用壳公司自融,利用P2P平台构造自身资金池或者为担保公司关联企业融资等问题。今年或者明年栽在这个问题上的平台会很多。
1.4自融一提到自融,很多人都会想到违规、风险等词。的确,平台自融存在两方面问题必须重视,一是这种方式违规,甚至是违法;二是这种方式对平台募资端的稳定性有很强依赖性,如果一旦黑天鹅事件或外部环境造成募资端大规模波动,就无法正常维护资金池的稳定性,将带来巨大的杠杆风险。因此,P2P平台最好不要知法犯法。
1.5与资产管理公司合作在信用违约互换在中国没有实质性运用之前,平台可采用的做法就是和资产处置能力较强的资产管理公司合作。当逾期发生时,以6折左右的价格让渡逾期资产,这个折让率对于资产管理公司而言是有利可图的,而且利润空间可观。笔者曾接触过一个案例,一笔1000万元的逾期资产,以600万元折价让渡,资产管理公司用了1年多时间处置并收回3000万元,获得了接近500%利润率。但这个模式也有一个问题:如果完全采用让渡给资产管理公司的方式,营业利润就将基本归资产管理公司所有。经测算,如果一个平台全部流动性资金都通过资产管理公司来解决的话,基本上每年亏损额相当于业务规模的3%~5%。但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控,也就是说采用这种方式最大的业务损失也就5%,虽然不少,但不至于伤筋动骨。这对于业务年限短、规模不大的平台来说,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但当业务规模到达一定水平后,就需要考虑其他方式了。
1.6风险递延,借新还旧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个人小微业务,一是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永远存在;二是小微业务对经济周期不敏感,借新还旧是可行的,信用卡就是很好的例子。对于企业类借款,在一定范围内可用,但是会造成风险不可控,因为平台没有把风险释放出去,依旧让流动性风险在一个刚兑的环境中积累,一旦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消失(破产、倒闭)或外部经济环境发生一些问题,而平台风险又积累到比较高的程度,就会有“爆”的风险,所以对这种方式的应用要谨慎。
2建议在目前P2P平台可能采用的对抗流动性风险的6种方式中,有的风险性极高,有的甚至违规,企业在运用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秉承对投资者负责的态度,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抗风险。同时,企业管理者也应清楚地认识到:并不存在一种完美的对抗方法,在实际操作中,更多的是从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正当方法的综合运用,探索出符合自身业务特点和成熟度的流动性风险对冲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效对抗流动性风险,使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