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知识:存款变保单如何防止被忽悠

济南的李大娘到一家银行存款,却在保险员的热情推荐下,换成了收益高的“理财产品”。回家后一段时间,李大娘的家人才发现,她签的是一份保险合同,每年都要交保费一万多元。当他们找到保险公司退保费时,保险公司答复只能退 多块钱。 进银行存款,被销售人员忽悠成了保单,这种事情屡见不鲜。近日,银监会以“特急”文件形式,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首次叫停保险人员驻银行销售,剑指保险投诉重灾区“银保产品”。 银保产品为什么成为保险投诉的重灾区,该如何防忽悠?银保产品还能买吗? 银保产品成为投诉重灾区 银保产品是保险公司通过银行、邮政等渠道销售的保险产品,以分红险、万能险为主,最大的特点是“保障+收益+分红”。从2000年起步开始,银保产品迅速成为各家保险公司保费来源的主要渠道。据统计,目前山东省保险业三分之一的保费来自银保渠道。 然而在利益的驱动下,很多驻银行的保险员将保险当做理财产品卖给存款客户,只强调收益,刻意隐瞒了保险的重要信息,致使“存款变保单”的投诉不断。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银保产品的销售误导已占到保险违规投诉的八成以上,成为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 在银监会的《通知》中,要求商业银行网点派出持有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资格的银行销售人员,直接向客户销售保险产品,而不许保险公司人员派驻银行网点。 某保险公司的负责人介绍说,银保是保险公司保费的重要来源,为了进一家银行网点,多家保险公司打破头,竞争很激烈,如果保险人员撤出银行网点,而银行又没有那么有资质的保险代理人员,业务肯定要受到很大冲击。 11月9日,银监会的《通知》下发后,保险股大幅下挫。 中老年人和女性最容易被忽悠 每年,媒体、保监会、银监会、消协等都会接到大量关于“存款变保单”的投诉。而根据一项媒体调查,去银行存款被忽悠买成保险的,40岁以上的人居多,而其中多数都是女性。 济南的李女士诉说了她的一次遭遇。在某银行存款时,一种理财产品的宣传单上写着“累计投入5万,10年后到期本利最高可达8万”,显然比银行存款收益高多了。正当她犹豫时,一位销售人员过来向她推荐,产品收益如何高,而且还有保险保障,并说买这种产品还能赠送一桶花生油。李女士稀里糊涂签了字,回到家给家里人一说,才感觉可能买了银保产品,幸亏还在10天犹豫期内,可以全额退保。 一位保险人员在博客揭秘说,在银行驻点,主要盯着进银行存钱的中老年人,“老太太”最好忽悠,银保产品的高收益很吸引她们,对合同条款不太在意。而推销的时候,尽量要把银保产品包装成银行理财产品,比如告诉她“您存定期还不如做一个3年的理财呢,年收益能有5%”,另外就是强调比银行存款合适。偶尔还可以送她们桶油、一箱奶,或者其他小东西,以吸引她们,争取信任。 银保产品是“被卖坏了” 某保险公司的负责人林先生介绍说,进入银行等渠道销售保险产品,客户可以享受一条龙的金融服务,但保险公司多用销售业绩考核销售人员,为了销售更多产品,有的业务员就开始坑蒙客户,而进入银行渠道费用不低,若退保这类产品,损失比较大,而业务员又刻意隐瞒了这个事实,纠纷往往出在这里,并非产品不好,而是被卖坏了。 银保产品多是分红险、万能险,保险公司通过投资债券等,获得收益,然后进行分红。很多分红险、万能险的年收益可以达到4%-5%,同时这类产品兼顾保障功能。 林先生说,对于这类产品,比较适合40岁左右的人进行理财,长期持有,才能获得比较高的收益,但缺点是短期内退保损失较大,不能像存款那样任意取出。 山东保险协会有关人士说,监管部门一直加强规范银保产品,如果遭遇了“存款变保单”的忽悠,消费者可以向保监会、保险协会等进行投诉。查实后,监管部门将依照相关规定,对保险公司进行处罚。 对于保险营销员的资格,消费者可以通过保险中介监管系统网站等渠道进行查询。 识破保险员“忽悠”并不难 济南分公司保险经理赵梅介绍说,客户多加留心,识破忽悠并不是很难。首先看保险人员如何推销,如果仅说这款产品很划算,可以断定他不够专业,合格的保险代理人应该站在中立的角度,帮客户分析是否需要这款保险,而只说高回报是最典型的误导。其次是保险代理人要对产品进行详细解释,包括保单功能、犹豫期等。 1.保险犹豫期 为了防止保险代理人误导客户,保险公司设定了“犹豫期”规定。投保人在收到保险合同10天内,如果不同意保险合同的内容,可申请撤销合同。在此期间,保险公司同意保人的申请,撤销合同并退还已收的全部保费。如果“犹豫期”过后退保,就要承受比较大的损失。 2.交费宽限期 考虑到资金周转不便等原因,保险公司会设定一个延交保费的宽限期,大多为60天。在宽限期内,保险合同继续有效,如在此期间发生保险事故,保险公司仍然按
新品测评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_副本.jpg)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