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定期存款为什么会变成了买保险呢?
原本想办理定期存款,可带回家的不是存单,而是一份保险合同。10日晚,听到老乡的遭遇后,四川来榕打工的赵女士和廖先生赶忙回家找自己的存单,结果让他们傻眼了。原来他们的定期存款单也是保险合同。
市民:办定期存款怎么成了买保险?
赵女士和丈夫廖先生租住在仓山区城门镇前锦村。由于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中的网点较多,外来务工人员习惯在该银行办理存款业务。前晚,和老乡聊天时,他们得知老乡近段时间和银行的工作人员闹得很不愉快。原来,2年期的定期存款到期了,他们去取钱。结果发现当年办理的根本不是存款业务而是买了保险。由于保险期限是5年,现在要取出来就是中途退保,保单的现金价值要打折。觉得受骗了,老乡生气地要求立即兑现提款,但10000元的已支付保费2年后的收益只有76元,收益还不如活期存款。
听到这里,赵女士有些紧张。她和丈夫在邮政储蓄银行不同网点办理过定期存款业务,工作人员当时称赠送一份保险给她。
赵女士赶紧回到家翻出了箱底的存款凭证,结果让她傻眼了。自己的存单成了一家保险公司的分红险保单,丈夫在邮政储蓄银行另一网点的存单则成了另一家保险公司的保险单。
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赵女士说银行柜员听闻是办理定期存款,极力推荐另外一种储蓄方式,声称比定期存款更赚钱。但赵女士坚持办理定期存款,随后,工作人员称保险是免费赠送的,她才填写资料并签字。
银行:相关信息事前有告知
12日中午,记者在赵女士的家中看到,2份保单都为5年期。其中一份投保金额为19000元,另一份投保金额为36000元。根据合同上的计算公式,前三年提取的话,保单的现金价值都会低于已支付保费。
我们打工的只想存钱啊,哪里想得到是买了两份保险,而且一份还是有投资风险的,万一亏钱怎么办?赵女士说,这都是她和丈夫的血汗钱,到银行存钱图的就是个安稳,没有投资头脑的他们根本不想参与任何投资。据了解,与赵女士有相同经历的人,在前锦村还有不少。
随后,记者和赵女士来到前锦村附近的邮政储蓄银行城门支行。工作人员称,这是一款储蓄型的保险,和定期存款大同小异。由于是投资国家基础建设,所以几乎是稳赚,除了到期后的固定利息外,每年都会有一笔分红。如果光看合同的现金价值,前三年退保是亏损的。但由于分红的存在,赵女士购买这款保险其实并不亏,只要当年投资效益好分红就会比较多。
工作人员建议赵女士履行完5年的合同,届时会有较高的收益。对于赵女士说的当初并不知道办理的是保险业务的说法,工作人员表示,他们肯定是在征求储户意见并且得到储户的签字后,才会办理保险业务的。尽管赵女士极力反驳,但她无法证明自己当时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签字,因此暂时只能继续持有这份保险。
提醒:到银行办业务 看清合同再签字
此类事件并不罕见,此前,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长期驻守在银行。部分工作人员特别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和老年人储户,推销所谓的新型存款方式。2009年初,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就此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管理的通知》。通知中要求,银行的保险销售人员应持证上岗,且应与普通储蓄柜台人员严格分离,只负责保险销售业务以免误导储户。销售人员应告知储户购买保险所面临的风险,避免使用带有误导性和承诺性的称谓。此外,不得套用已支付保费存入利息等概念,不得片面地将保险产品的收益与银行存款利息、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基金收益等进行类比。
尽管银监会有明文规定,但一些银行执行得并不到位。消费者一旦签下合同,事后想要维权就很困难了。而想证明业务员推销时存在明显的误导,往往难以举证。
在此,提醒广大市民,在银行办理业务时,一定要看清资料后再签字,切勿再发生类似事件。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